如果分泌物較多,造成困擾或者底褲潮濕不適,建議更換底褲或是使用旅行用的拋棄式內褲,覺得潮濕不適時更換一條即可。
這也是為什麼小說發表多年後,1989年改編成電影還是有市場,鍾肇政更忍不住在電影上映不久後,寫了 〈「魯冰花」之後〉呼籲共同努力拯救道德文化,因為他30年前左右就透過古阿明的悲劇,嘗試告訴大家賄選、貧富差距的隱憂,沒想到30年後這些問題,不但沒改善,反而更加嚴重。之後2009、2016年又分別改編為電影、舞臺劇,甚至魯冰花成為鍾肇政文學的象徵,滋養桃園在地藝術季、館舍意象的創造。
1956年搬入龍潭國小日式宿舍,一家人擠在坪數不大的房子裡,壓縮的生活空間、現實經濟壓力,日常種種都可能不小心壓垮初萌的文學夢。鍾肇政大步開展他的作家之路,他所創作的《魯冰花》也在臺灣社會展開自己的旅程。Photo Credit: 藏品/鍾肇政提供,圖/國立臺灣文學館 回到《魯冰花》的創作來說,作者鍾肇政同時從事寫作和教育工作,在漫長的教師生涯中,他發現了什麼?為何《魯冰花》的故事如此歷久彌新呢? 相異的時代土壤,不同色澤的花朵 不過,時代環境還是影響故事的模樣。鍾肇政憑藉此作一躍為知名作家,此後短短幾年,長篇小說《濁流》、《江山萬里》、《大壩》等作接續推出,以《魯冰花》發表為契機,鍾肇政胸中的大河慢慢成真了,他在戰後臺灣文學史上的地位,也逐漸清晰。九妹未必能預見丈夫日後會成為大作家,但如同許多人喜歡以魯冰花精神,形容鍾老對文友的無私付出,在一切未知的時候,有妻子做他的魯冰花,之後的寫作才逐漸變得可能。
萬事艱難的時期,還好還有一張書桌,讓屢遭退稿的他可以繼續堅持。《魯冰花》的寫作其實是種冒險。無言的哀痛會向那不堪重壓的心低聲耳語,使其支離破碎。
吐露一切之後,蓋伊終於可以開始療癒,最終原諒了自己。可怕的事件會留下有毒的殘餘情緒,而向他人描述事發經過這個行動本身就像注射筒一樣,可以把沉澱的毒素抽取出來。自我改善練習 找個具有同理心,而且能讓你敞開心胸談論自身經歷的人。我們也擔心萬一傾訴的對象不對,不僅自己無法感到安慰,還會讓對方覺得有負擔而嚇跑,而且我們的感受可能會遭到鄙視或輕視,導致自己感覺像個傻子。
單是回想可怕的記憶,或是對著不偏不倚的人發洩感受,都不足夠。而除非有某個人願意聆聽,直到你的痛苦消散,否則你無法感到安全。
越早說出來,傷口越快癒合 此外,表達自身感受也是一種淨化情緒的方式。越快速且越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感受,復原的過程就越迅速也越容易。」 ──艾斯奇勒斯 歷經駭人的事件之後,除了痛苦、恐懼和失去造成的明顯影響,隨之而來的還有另一種椎心蝕骨的感受:孤獨。」 ──莎士比亞 我曾經以專家來賓的身分登上莎莉.潔西.瑞芙(Sally Jessy Raphael)的節目,那一集的主題是家人的祕密,共有三位女性來賓:一位目睹父親殺害母親後自殺,一位遭到兄弟強暴懷孕,另一位則是從小被告知父親已經死亡,長大後卻發現父親一直都和自己生活在同一座城鎮。
描述自身經歷時,盡可能說出自己記得的細節,包括視覺上、聽覺上、味覺上、嗅覺上,以及最重要的,心理感受。說出自己的感受有助於緩解孤立感,你會覺得自己更屬於這個世界,而不是被隔絕在外。對父親來說,最強烈的情緒則通常是羞愧,因為自己沒有扮演好保護者的角色。她發現這段記憶實在痛苦到難以啟齒,不過一段時間後,她一口氣詳細說出整段血淋淋的故事,包括她的孩子倒在馬路上的模樣,以及她自己在急診室感受到的巨大羞愧。
在此同時,你壓抑的痛苦會累積和匯集本質類似的情緒,最終可能惡化成身心疾病或恐懼症。蓋伊衝出家門,發現孩子正在流血且失去意識,一名歇斯底里的汽車駕駛正試圖讓孩子醒過來。
他們會接納你的感受,不會敷衍或輕視。及早說出來就像是摔車後重新坐回自行車上,等待越久,你越是不敢面對。
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《別再扯自己後腿了: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教你戰勝自我挫敗,解決各種難題》,方智出版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。除非你去感受,否則無法療癒。正因如此,同儕互助團體往往是心理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有一天,在家經營郵購事業的她忙著工作,不小心忘了把前門鎖上,結果在講電話時聽到巨大尖銳的煞車聲、一聲尖叫和沉重的撞擊聲。最後,她的孩子雖然倖存,卻一輩子毀容。即使是共同經歷的創傷,如水災或地震,每個人感受到的衝擊還是各有差異,所以在某種程度上,人人都會覺得孤獨。
這些女性並不只是為了博取大眾關注,而是迫切需要清除心中隱藏多年的祕密,她們之所以選擇這檔節目,是因為覺得莎莉值得信任,而沒有露臉的節目觀眾也不會造成明顯的威脅。身為治療師,我會運用明確的問題,來鼓勵患者詳細描述可怕的事件:當時有什麼顏色?聲音有多大?房間很冷嗎?你有聞到任何味道嗎?在安全環境中,透過感官重新經歷那個事件,可以釋放一直壓抑的感受,對療癒的過程很有助益。
單親媽媽蓋伊就是個典型的例子。作者:馬克.葛斯登、菲利浦.高德堡 譯者:廖亭雲 本書作者三度被美國消費者調查協會選為「年度最優秀精神科醫師」,他在三、四十年的執業生涯中發現,上述這些「自我挫敗行為」,是一般人尋求心理治療的主要原因────人生中最令人抓狂的,就是發現自己之所以得不到渴望的愛、成功和幸福,是因為自己,而不是別人,造成了阻礙
衛生福利部最新「國人健康平均餘命」統計,國人不健康生存年數達8.4年,也創下歷史新高,這表示許多台灣人的生命不是生龍活虎活到最後一刻,而是失能、臥床以及疾病纏身。作者:劉燦宏、黃惠如、黃惠宇、李杰 人體的肌肉質量在30歲後就會開始下降,60歲加速流失。
多數人可能沒想到,心臟病、慢性肺阻塞、失能、失智等其實都與肌肉量有關。遺憾的是,我們有另一項數字也創歷史新高。肌肉大不等於功能好,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練。沒有肌力非但無法長途旅行,旅途景點的步行、爬階梯變成苦差事,行李搬不動,體力撐不了一整天,一直想逃回飯店休息。
根據日本內閣府《高齡社會白皮書》統計,65歲以上高齡者需要照護的原因裡,衰弱占13.8%,僅次於失智和腦中風,但如果加上第四名的骨骼和跌倒12.5%,已經超越排名第一的失智症(18.7%)。終於退休有時間、有點閒錢可以遊覽旅行,但身體綁著你。
文:劉燦宏、黃惠如、黃惠宇、李杰 肌肉教我們的事 每年都有新的數據呈現,愈來愈多的人活得愈來愈久,和自己的祖父母所活的歲數相比,這多出來的時間裡,我們可以創業、旅行、助人、參加新的活動、認識有意思的朋友、去嘗試沒做過的事,去學習、去挑戰、去享受,去活出新的人生。為什麼肌少比失智更可怕? 肌肉流失容易導致肌肉無力,是老年失能的主要危險因子,也就是老後需要找看護的主要原因,甚至可以說肌少比失智更恐怖。
現在國人的平均壽命創歷史新高,來到平均80.9歲,其中男性77.4歲、女性84.2歲,而且與全球平均壽命相比,台灣男、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.5歲及9.2歲。本書由暢銷書《慢老》作者黃惠如,結合深耕復健科領域30年的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,與營養學者黃惠宇、肌力與體能教練李杰,強強聯手,彙整醫學、營養、運動整理超過百篇國際最新肌少症的最新研究,提供全新健康概念「慢養功能肌力」,用最正確的方法,養成好習慣,擊退肌少症,強骨增肌。
好好鍛鍊,身體才不會背叛你 走、跑、跳、提重物,甚至吞嚥、呼吸、心臟跳動都需要肌力。中年以後隨著年齡增長,全身肌肉退化萎縮,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同步崩跌,尤其手腳最明顯,不只是你走路愈來愈慢,吞嚥也愈來愈困難、呼吸不再順暢、心臟跳動不再有力,全都是被肌少症拖累,甚至開始認不得路了、心情憂鬱低落,認知能力下降、憂鬱情緒等都被發現和肌少有關(見圖1)。相關書摘 ▶《慢養功能肌力》:第二人生要獨立自主,銀髮長輩該進行的四種運動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《慢養功能肌力:釐清你一直誤用的養生常識,用最正確的醫學、營養、運動科學,擊退肌少,強筋骨,少痠痛,慢》,天下雜誌出版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。肌肉衰弱、流失,也改變很多事。
許多家庭的共同經驗是長輩出國旅遊後,都會生一場大病,結果孝心反而讓長輩受苦,從此視出國旅遊成畏途。好消息是,經醫學實證無論幾歲開始練,都能在三個月後看見成效。
一篇發表在《年齡與老化》(Age & Ageing)期刊的系統性分析,60歲以後每20個老人就有一名被診斷為肌少症,更是三分之一老人住安養機構的主要原因。想要活出第三人生,助人、傳承、貢獻自己、再度成長,但身體衰弱、退化,一切終將成為空談。
發表在《生理前線》(Frontiers in Physiology)的研究指出,全身肌肉質量每十年以男性4.7%、女性3.6%的速度減少,且在60歲後加速肌肉衰弱、流失,也改變很多事。
顶: 582踩: 1257
评论专区